今天是2024年五月18日 第20周 星期六

代人,时大变了。

我们生活在大地上,但我们的梦想超越天空。

用戶:Akarin/調查問題就是解決問題

出自Akarin
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

寫作背景

區域總部搞徵文,隨手亂寫,真按自己想法寫出來就政治不正確。還是別投稿了。

正文

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「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。」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,我國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。在這特殊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(國家行政學院)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,要求年輕幹部要提高「七種能力」刻不容緩。政治能力是總書記在黨的事業傳承、國家長治久安高度,對年輕幹部的殷切囑託和明確要求,而調查研究能力則是總書記在面對眼前困難、解決實際問題時,對年輕幹部的諄諄教導和清晰指引。

只有正確的認識世界,才能正確的改造世界

20世紀50年代,一位在烏克蘭任職的蘇聯官員,結合當地農民玉米種植經驗,讓當地農民一次性擴種了200萬公頃玉米,結果大獲豐收。這個人正是後來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,赫魯曉夫上台後,憑藉其在烏克蘭的成功經驗在全國推廣玉米運動。「赫魯曉夫農業改革的重要一章是對『美國式道路』的迷信而大力推廣玉米種植,作為發展畜牧業的經驗,結果卻以失敗而告終。」在烏克蘭種植玉米成功而蘇聯全國推廣失敗,究其根本原因,是赫魯曉夫本人對與事物缺乏正確的認識,過於片面。農作物生長最基本、最重要的因素——自然環境,蘇聯大部分國土位於高緯度地區,和美國的地理氣候環境差異巨大。「本本主義」般的教條照搬「美國式道路」,其失敗並不奇怪。

正確的認識來源於深入的調查研究

翻開《毛澤東選集》第一卷,《中國社各階級的分析》、《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》,開卷兩篇調查報告,無疑都說明了調查的重要性。馬克思主義強調實踐性,重視問題的歷史性。

「你對於那個問題不能解決嗎?那末,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歷史吧!你完完全全調查明白了,你對那個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了。一切結論產生於調查情況的末尾,而不是在它的先頭。只有蠢人,才是他一個人,或者邀集一堆人,不作調查,而只是冥思苦索地『想辦法』,『打主意』。」 總書記指出,「調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。一定要學會調查研究,在調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領」。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最核心,最基本的要求。

調查研究的基本要求

(1)科學性

只有對於事物之間的關聯,矛盾的轉化有着科學的認識,才能選好正確的調查方向。比如要調查烏克蘭的玉米為什麼能豐收,必然要對農業、生物學、地理學等研究植物生長的學科,有基礎的、系統的認識,如果脫離了這樣的認識,那麼調查出來關於玉米收穫豐收的結論,必然是荒謬的,脫離實際的。試想一個原始社會的祭祀,對於糧食豐收的原因,再怎麼調查,必然只能歸咎於神靈。這正是由於他對於事物、世界認識的匱乏。

(2)全面性

對於問題的調查,一定要避免片面性認知,這就要求調查一定要具有全面性。比如調查烏克蘭的玉米為什麼能豐收,既要詢問一線種植的農民,也要詢問做科研工作的專家;既要詢問南邊的人,也要詢問北邊的人;既要了解畝產相對高的田,也要了解畝產相對低的田。更應該在有條件的情況下,把這些人組織在一起交流探討,只有做這樣的全面性了解,才能對問題額了解不至於過於片面。

(3)一手性

調查不能假於人手,一定要親身參與,視具體情況,參與程度越高,調查的可靠性越高。人類的一切知識都來源於經驗,或是間接的,或是直接的。改革開放後成長的年輕人,在初中高中時,多數中學都會儘量讓學生親自動手參加物理、化學實驗。這正一個簡單淺顯的道理,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」。這就是馬克主義最為強調的「實踐」,對於調查而言,親力親為本身就是「實踐」的過程。